“廉洁”一词,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《楚辞·招魂》中,原文为“朕幼清以廉洁兮,身服义尔未沫”,意为“我年幼时秉持清廉纯洁的操守,到如今也未有丝毫懈怠”。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《楚辞·章句》中注释“不受曰廉,不污曰洁”,也就是说,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,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,就是廉洁。
廉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,是为人立身处世之本,更是党员干部为政之要。春秋时期晏子说:“廉者,政之本也”,认为廉洁是为政的根本;《清史稿·圣祖本纪》记载“吏治之道,惟清廉为重”。对于为政者来说,廉洁不仅是节制克己、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,更是清廉自守、拒腐防变的高洁品格。
《管子》有云:“道德当身,故不以物惑。”只有自身道德高尚,才能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,抵制住各种外物的诱惑。东汉名臣杨震出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时,曾得到过其推荐的县令王密深夜怀金相赠,认为“暮夜无知者”,杨震正色以对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?”听罢,王密惭愧而去。相传,北宋包拯六十大寿时,拒收一切寿礼,就连宋仁宗送来的寿礼也照样拒收,并在礼盒上回诗:“铁面无私丹心忠,做官最怕叨念功。操劳为官分内事,拒礼为开廉洁风。”
廉政而长久,其行水也。自古以来,众多清官廉吏展现出的无私无畏、正道直行、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,跨越历史的长河依然熠熠生辉,浸润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后人。“受人者畏人,予人者骄人。”孟子在《鱼我所欲也》中以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”告诫为官者,在优厚的物质面前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和淡泊的情怀,应当坚守原则,不因小利而忘义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。
反观现实,从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例剖析来看,不少党员干部腐化堕落往往从“一顿饭”“一份礼”“一次旅游”开始,有意图者起初总是通过送送礼、吃吃饭、旅旅游这些看似不经意的“小事”,一步一步接近党员干部,而后通过频繁的物质诱惑、利益牵引将党员干部一步步拖入腐败的泥沼。
为官之德在于清廉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“清廉是福、贪欲是祸”的道理,以通报的反面典型案例为镜鉴,从古代廉洁文化中汲取养分,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管住行为、抵住诱惑,自觉修炼清廉自守的至高境界,清清白白做人、干干净净做事,带头弘扬清风正气,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之本色。(宣城市宣州区纪委监委 何冬霞)
一审:王凤萍 二审:汪艳 三审:吴正宏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