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周王镇坚持把村(社区)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夯实基层战斗堡垒、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,聚焦村(社区)干部选优、育能、提质、严管关键环节,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高素质村(社区)干部队伍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。
拓宽源头,选优配强“筑根基”。选优党组织书记。坚持“内挖、外引”相结合,注重选拔致富能手、退役军人、返乡人员进入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,不断拓宽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选拔渠道,全镇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6岁,大专及以上占比100%,“一肩挑”比例达100%。建强后备力量。由镇村领导班子带头,对各类人才进行深入摸排,并结合个人自荐、党员群众举荐、村(社区)“两委”推荐等方式发现培养,建立包含12人的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人才库,进一步增强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活力。储足年轻源头活水,利用好“线上+线下”沟通联系平台,主动向在外优秀年轻人才宣传强农政策、家乡变化和未来规划等,让其看见家乡发展前景,增强优秀人才回乡发展积极性、主动性。2023年以来,前后共吸引9名优秀大学生回村任职。
综合施策,递进培养“壮本领”。聚焦“头雁”领航。积极组织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赴兄弟乡镇、临近县市、浙江安吉等地考察学习、跟岗锻炼,学习先发地区在基层组织建设、乡村产业发展、社会综合治理、文旅深度融合等领域的经验做法,切实提升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。聚焦“群雁”蓄力。按照“干什么学什么,缺什么补什么”的原则,将村(社区)干部队伍教育纳入全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,围绕基层党建、和美乡村建设、社会治理、产业发展等主题,精准设置培训课程,通过“专题授课+观摩学习+交流研讨”等方式,提升村(社区)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。聚焦“雏雁”赋能。不断创新培育模式,实行“1+1+N”导师帮带制,由1名包村(社区)领导、1名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、多名村(社区)“两委”干部帮带村(社区)后备干部,按照“事前教、事中帮、事后促”的工作思路,安排村(社区)后备干部在为民服务、项目建设、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实践磨砺、成长成才。
管理升级,加压赋能“促实干”。细化管理举措。分类建立7名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和其他村“两委”干部“一人一册”档案,为村(社区)“两委”干部考核评优、教育管理提供客观依据。注重综合评估,在逢进必审的基础上,定期对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进行综合分析研判,以工作实绩为导向,采取实地调研、部门评估、走访谈话等方式全面掌握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运行情况和“两委”成员履职情况,实施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成员优胜劣汰。今年以来,优化补选2名年轻后备干部进入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。实抓作用发挥。深化村(社区)“两委”干部“一诺双评”制度和“群众点单、党组织派单、党员接单”服务机制,各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带头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,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、乡村治理、人居环境整治、信访事项化解等重点工作中的主体意识,今年以来,开展党员服务群众事项90余项,打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“最后一百米”。
激励鞭策,严管厚爱“守底线”。严格日常监管。镇纪委经常性开展村“两委”干部执行坐班值班、请销假制度,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等落实情况等工作监管,坚持“四议两公开”机制,让“小微权力”运行更加规范透明;定期组织村(社区)干部观看廉洁自律警示教育片,及时敲响警钟,教育引导村干部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。注重考核激励。围绕职责任务、村级发展、日常管理等内容,采取日常监测+民主测评+年终评估的方式,将村(社区)干部考核评议结果与待遇、奖惩、任用挂钩,为实绩考核靠前、工作能力突出、示范带动较好的村(社区)干部进行表彰奖励,2023年以来,共评选7名村(社区)先进工作者,充分调动村(社区)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。
一审:王凤萍 二审:汪艳 三审:吴正宏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